从战时工业的坚实后盾,到“三线建设”的教育先锋,再到抗震救灾的暖心依靠,四川工会的故事贯穿了天府大地的历史脉络,见证着时代的变迁,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。在党的领导下,四川工会始终秉持忠诚之心,积极创新,团结广大职工,为治蜀兴川贡献力量。

百年工运,星火成炬
1923年5月,成都劳工联合会在党的引领下成立,四川工人阶级以崭新姿态登上历史舞台,点燃了巴蜀大地的工运之火。在革命岁月里,自贡盐业工人罢工、成都工人捍卫主权,展现出工人阶级的团结力量。川陕苏区工会在1933年于大巴山开展根据地工作,解放战争时期工人护厂护矿,彰显智慧与勇敢。
1953年4月,四川省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,统一工会组织诞生,成渝铁路的劳动竞赛、攀西裂谷的创业激情,拉开了生产建设的大幕。改革开放后,四川工会开展增产节约、建立技师协会、储备人才,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探索职工维权新路,助力30万职工重树生活信心。汶川地震时,工会组织带领职工抗震救灾、重建家园。
薪火相传,开拓进取。近年来,四川工会持续在体制机制改革、创新基层工会建设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面真抓实干,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,实现了组织和服务效能的显著提升。
服务大局,改革创新
2025年2月,四川省总工会十五届四次全委会指出,要把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放到成渝双城经济圈、“四化同步、城乡融合、五区共兴”等国家级、省级重大战略中去谋划,聚焦搭平台、建场景、优环境,多想办法、多出实招,推动在全社会形成“多劳者多得、技高者多得、创新者多得”的鲜明导向,在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工会担当作为。

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自2017年启动以来,四川创新打造劳模工匠宣讲团,叫响“中国工人大思政课”品牌。截至目前,四川省技能人才达1119万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达244万人。在传统技艺和现代生产技术等多个领域,选树培育大国工匠5名、四川工匠380名、市州级工匠4969名,一些已命名的工匠学院开始发挥实效,劳动者之光闪耀天府。
四川省总工会重视自身建设,推进改革创新,出台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方案,开展基层建设活动和专项行动,建立多项制度维护职工权益,促进企业发展。
扎根基层,情暖职工
为夯实基层基础,四川各级工会自2022年起常态化开展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,年度选派超1000名干部,蹲点基层工会不少于500个。同时,累计建立新业态工会组织1.31万个、建成工会驿站1.1万个、“雪域高原职工之家”77个。

作为劳务输出大省,四川构建“省(城)际联动、部门互动、上下齐动”维权体系,健全“人社+法院+工会+N”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,以“一函两书”“12351热线”等为抓手,加大法律援助力度,全面保障职工权益。全省企事业单位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建制率超90%,重点企业集体合同单独签订率超85%。四川工会还帮助25.4万户困难职工家庭解困,开展普惠服务,成为职工的贴心人。
(来源:工人日报 李娜)